前两天浏览我在Google reader中沉积很久的博客订阅,结果从哈佛大学某经济学教授的博客中发现一道很有趣的经济习题。到不是说题目多么精妙,多么高深,主要是这题目后面的一些引申意义可能更值得我们大家思考。不敢自己独占,遂拿出来跟大家共享。
这题目很长,很系统,从定义的探讨开始直到一些简单的计算,不过我在这里就把它整合简化一下,只留其中核心的两问。题目是这样的:
有这么一个小镇,一共住着5名居民。这5位每天只干两件事:打渔和吃鱼。要是他们在养鱼塘工作的话,每天可以得到2条鱼。如果他们在镇外的小溪边钓鱼的话,他们得到的鱼的数量就是如下的公式:
X=6-N
这里的X就是每个在溪边钓鱼的居民得到的鱼的数量,而N则是在溪边钓鱼的居民数量。
于是问题来了:
1)如果镇子里面搞的是集权型的计划性经济,也就是要综合考虑并最大化鱼的产量并规定居民捕鱼地点,请问,这个镇子的产鱼量应该是多少?应该如何分配居民?
2)如果这个镇子里面突然来了一股自由风潮,于是自由派当政,他们说我们要让大家来决定自己是在鱼塘还是在小溪中捕鱼。如果是这样的情况,小镇的产鱼量应该如何变化?多少人会在小溪钓鱼?多少人会在鱼塘捕鱼?
感兴趣的同志可以自己拿出纸笔稍微算算再点继续阅读往下看。
好,现在先给答案再扯淡。(由于那位哈佛教授只出题不解答,下面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解答,如有误,请不吝赐教。)
第一题,有很多方法可以用,复杂正统的方法是列个产量的二次函数求个导数算极值,简单的直接推算就可。总之答案应该是14条鱼。安排两个人去小溪,剩下三人的在鱼塘可以达到最大化产出。
第二题,稍微有点花花肠子。最好的办法是从博弈的角度出发来思考。答案在动态平衡后我认为应该是10条鱼。4个人在小溪,1个人在鱼塘。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点。否则,就会发生居民在鱼塘和小溪间的移动。在平衡的情况下,每个人都有且只能有2条鱼,于是大家相安无事,其乐融融。
在自由精神主导下的自我调控,即使在达到稳定之后也永远无法超越计划经济的所达到的最优产出,并且在最初阶段产量会发生骤降(自由派上台第一天的情况应该是只能产出5条鱼)。而集权型的计划模式有着无法逾越的产出优势,但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比其他的人得到更多的鱼,并且这些受益更多的人是由小镇直接委派的。
这不是现在一些社会形态的真实写照么?我们现在超英赶美,甩开印度的经济发展,可以说是受益于当下集权型的模式,最大化社会产出,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阶段最佳选择。但问题也是明显的,社会分配严重不均,并且滋生出很多阴暗和腐败出来。从另外一个方面讲,更为自由环境下,会让社会分配趋于均衡和公平,但负面的问题就是,无形的手是无法最优社会产出的。
我想,在当今自由论盛行之时,唯自由论至上者是否可以少安毋躁,仔细想想得失。同理,唯集权论者(貌似所占比例不大),也同样应该有所反思吧。就好象那些个主义的定义都在逐渐模糊了一样,最终的解决方案应当是两者的相互结合才是。
不是很明白额。。。
很深奥
好深奥啊~~~实在不怎么懂!
恐怕是我引申的太过了吧,哈。
所以现在提倡和谐,正是因为太不和谐了!
可不咋地,可惜没有从根上解决也不成啊。
这道题小农夫在高中的时候曾经见过,只不过说这不仅仅是一道题这么简单,里面还有哲学思想,经济理论,还有一个什么就不记得了能再看到这道题挺开心的
高中就见过了,比我超前多了。
我决定不明真相围观了。。这大中午休息时间,要让大脑休息~
专业问题不便于随便评论…借这个宝地露个脸吧~~
vv能来我这陋室生辉了,哈哈
😛
围着围着真相就出来。 😛
呵呵,这个问题很专业,牵涉到很多领域啊!想到完美答案还真不容易
这个问题还牵扯到经济制度问题了
经济的问题,很容易牵扯到规则上来。
其实大家不都是在规则的框框里面在行事么。
哎呀~这是谁啊
呦,这就忘了我了,给你个提示,大风降温……
好复杂的问题,
看似复杂而已,别被题目给唬住了
😛
生活经济学,有用,回去研究下
互相学习,哈哈。
以后常来串门啊。
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博弈。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乐此不疲。
置身事外的时候,苦苦为了得失算计着的人们,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游戏里的人物一样,傻傻的。
鱼兄说的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人们吧。
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就大不同了。
真的是善于研究啊
吃的就是这口饭啊。。。
ls的抢了沙发人就不见了。
但是有个问题,那个公式的设计者的初衷决定了怎样的答案更合适,所以制定怎样的游戏规则更重要。。。
是的,题目的设计都是反推回去的。
就像我之前说的题目本身没啥,倒是这题目带给我们的思考比较有趣。而怎样制定规则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……
是啊,这个太难,因为要解决的是若干或大或小看不到或者不那么容易看到的问题。
还没来得及看~先占了沙发再说。。。。
我还等着你的再说呢……